学校主页
认证整改

师范认证||应知应会小知识

来源:  日期:2024-03-13 19:44 浏览量: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 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 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 :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 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 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1)统一体系原则: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实施整体规划,开展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严格结论审议,构建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省部协同原则: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形成整体 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高校主责原则:明确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4)多维评价原则: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4.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横向三类覆 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认证标准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 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突出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定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要求。

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认证工作引导高校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赶超教师教育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既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在认证理念、标准上与国际同频共振,数据先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手段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调在国家统一认证体系下,省部协同推进开展工作。既要求统一评估机构资质、统一认证标准、统一认证程序、统一结论审议,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国家基本要求基础上引导师范类专业分级分类、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内部保障为主、内部保障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保障制度。既明确高校在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自觉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又通过国家分级分类评价监测,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产出的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强调用证据“说话” ,说、做、证一致。既要求师范类专业对照标准开展自评自建,逐条举证说明标准达成情况,又要求专家对照标准逐条查证参评师范专业所说、所做、所证是否一致,并据此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作出评判。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既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常态监测,又基于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对师范类专业开展周期性认证,专家定期进校把脉诊方,推动专业定期“评价-改进-提高”,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

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答: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英文缩写OBE) 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 仅是“教师教了什么” 。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7.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 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 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监测指标有哪些?


维 度


监测指标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课 程与教学





1




教师教育课程学 分


必修课 ≥ 10 学分 总学分 ≥ 14 学分

达到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规定 的学分要求。 即:必修课≥10 学分;总学分 ≥ 14 学分

达到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规定 的学分要求。 即:必修课≥10 学分;总学分 ≥ 14 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 素养课程学分占 总学分比例


≥ 10%


≥ 10%


≥ 10%


3

学科专业课程学 分占总学分比例


≥50%


≥50%


≥50%

合作与实践

4

教育实践时间

≥ 18 周

≥ 1 学期

≥ 1 学期



5


实习生数与教育 实践基地数比例



≤20:1



≤20:1

≤20:1 其中,示 范性教育实践 基地不少于三 分之一。


6

生师比

≤ 18:1

≤ 18:1

≤ 16:1


7

学科课程与教学 论教师


≥2 人

≥3 人


8

具有高级职称教 师占专任教师比

≥学校平

均水平

≥学校平均水 平

≥学校平均水 平

师资队伍







9

具有硕博士学位 教师占专任教师 比例


≥60%


≥60%


≥ 80%



10

中学兼职教师占 教师教育课程教 师比例


≥20%


≥20%


≥20%



11

教师教育课程教 师具有中学教育 服务经历




≥ 1 年


每五年至少有一 年

支持条件



12

教学日常运行支 出占生均拨款总 额与学费收入之 和的比例



≥ 13%



≥ 13%



≥ 15%


13

生均教学日常运 行支出

≥学校平

均水平

≥学校平均水 平

>学校平均水 平


14

生均教育实践经 费

≥学校平

均水平

≥学校平均水 平

>学校平均水 平






15





生均教育类纸质 图书

≥30 册

≥30 册

充分满足师范 生学习需要

每 6 个实 习生配备 中学学科 教材≥1 套


每 6 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 教材≥1 套


每 6 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 教材≥1 套




16

微格教学、语言 技能、书写技能、 学科实验教学实 训室等教学设施




能够适应师范 生信息素养培 养要求。

能够支撑专业 教学改革与师 范生学习方式 转变。

毕 业生情况



17


初次就业率



≥本地区高 校毕业生就业 率的平均水平


≥75%



18


获得教师资格证 书的比例



≥75% ,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 17]

≥ 85% ,且主要 从事教育工作

[ 17]


9.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如何使用?

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 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通过第二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工作。通过建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专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该专业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视同笔试合格;通过建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专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10.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答: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1.什么是“OBE”教育模式?

答:OBE,是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的缩写,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OBE 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的原则性理念,即“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证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12.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13.认证对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有哪些?

答:中学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毕业要求包括八个方面: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一审一校|徐涛

二审二校|倪娅

三审三校|黄华

关闭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请使用360浏览器8及以上(极速模式)、IE11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浏览器观看。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更高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