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岁,林海金龙腾飞,春光正灿烂;
迎新年,雪原银蛇狂舞,前景更辉煌。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外院学子在感受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外国语学院于2月8日至2月16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春节民俗文化摄影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外院学子的积极参与,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欢乐与传统韵味的春节民俗文化盛宴。
参赛作品中,外院学子们以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对春节民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创意。在经过评选之后,比赛的获奖名单揭晓,六位获奖选手的作品以其呈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视角脱颖而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获奖选手的作品吧!
一等奖
23英语一班陈娓凤
民俗汇
万家灯火时,四海笙歌起。春风十万里,九州新景开。启一年复始,待四序更新。跟随春节的脚步,踏进江西抚州,在梦湖湖畔,我们可以邂逅梦园里精彩的打铁花;在除夕之时,剪窗花,贴对联,团圆饭,压岁钱,一个又一个的民俗符号增添了些许年味;在文昌里,一场新春灯节庙会正热闹非凡,为我们提供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春华秋实中,我们用心感受春节里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祈祷新的一年多喜乐,长安宁,岁无忧。
二等奖
23商英二班游诗婷
板龙灯·闹大年
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逢春节期间,县城、乡镇及许多自然山村,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婺源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巡游时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翻蛇皮、鱼龙嬉戏、龙虎斗等。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乐非凡。
23英语二班陈丽敏
制作黄元米果
黄元米果,又叫黄年米果,民间又称“旺年米果”,是赣南富有盛名的客家传统特色点心,起源于唐,兴盛于明,被当地人称为舌尖上的“软黄金”。黄元米果不仅是人春节期间待客的必备美食,也是春节过后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礼品。
三等奖
22英语一班吴泠萱
打铁花
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原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如今,打铁花已经从原来的工匠开业庆典或道教祭祀活动扩展到一般的喜庆活动。当地常在春节之际开展打铁花活动,铁花绽开的一刹那,倘若天上星辰在眼前盛放,正应了那句“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铁花绽放的瞬间,不仅蕴藏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还寄托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23商英二班陈慧艳
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兽(如貔貅、狮子)的样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以图喜庆与吉祥。舞狮不仅流传于中国,而且广泛流传于华人区,正所谓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它增加了海外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感,是文化的桥梁,故其文化价值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23商英二班邹振美
写春联
春联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祈愿。该对联中上联龙腾四海歌盛世,下联凤舞九州贺新春,龙腾四海歌盛世和凤舞九州贺新春这两句话分别代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和凤凰的吉祥寓意的运用。“龙腾四海”象征着龙的活力和气势,寓意着事业的兴旺和财运的亨通;而“舞九州”则是通过凤凰的形象传达出女性的柔美利祥瑞,预示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的到来。这两联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对个人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美好期盼。
此次春民俗文化线上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外院学子们对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还提升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外院学子们的影响力。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让外院学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一审一校|徐涛
二审二校|倪娅
三审三校|黄华